海阔天空
子午岭营造碳汇林几点思考
麻仕栋专业号 | 2012-4-27
 

 

子午岭营造碳汇林几点思考

 

麻仕栋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甘肃 合水 745400)

摘要:庆阳市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有“陇东盆地”之称,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蕴藏丰富, 是甘肃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庆阳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两翼”中的重要“一翼”,随着庆阳石油煤炭资源的大力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因此,大力宣传碳汇事业,积极倡导国内外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资加入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等活动,增强子午岭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加快子午岭森林恢复进程,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力,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改善人类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碳汇造林;效益评价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先后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都议定书》)。据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t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中国气候变化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森林及其它生态系统、海岸带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气候变暖伴随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增加了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气候变暖对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森林资源保护及发展等都提出了许多挑战,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1 碳汇造林的涵义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称为“汇”。因此,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碳汇功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以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科学研究表明:森林生物量约占陆地植被总生物量的80%,森林植物中的碳含量约占生物量干重的50%。因此,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增加森林植被,加强森林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减少对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延长森林采伐周期等,都可以增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而且,值得重视的是通过植树造林等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利用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2 碳汇造林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2.1 碳汇造林的必要性

当前,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林业碳汇被逐步推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获取碳信用以履行《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义务,正在受到发达国家的日益关注。实施这样的项目,是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十分必要的。初步分析表明,通过扩大造林面积,预计在2008-2012年间的第一承诺期,我国森林可净吸收碳0.667×109t碳;到205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我国森林年净吸收能力将比1990年增加90.4%。另外,我国现有森林蓄积量、林木生长率、林分生产力等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且,通过加大控制毁林力度,适当增加木材使用量,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将会增加我国森林的整体固碳能力。这些努力都将对缓解全球变暖趋势、改善人类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2.2 碳汇造林的目的和意义

在庆阳市子午岭实施碳汇造林首先,有利于为我省造林绿化引入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其次,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因为CDM本身是一种市场机制,在该机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CDM构建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碳汇功能)补偿的市场化,使得具有很强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态效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交易手段实现了效益内部化,这也正是当今国际上正在开展的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我国正在实施的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以及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都有重要启示。第三,有利于为国家气候外交提供支撑。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承诺具体的控制或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排放大国,使得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除了要建立低排放型社会,更重要的就是增加碳汇。在这个大环境下,子午岭实施碳汇造林,不仅仅对当地的林业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我省乃至国家碳汇林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营造碳汇林的有利条件

3.1 自然环境适宜

甘肃子午岭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境内,从北向南跨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07°59′—108°43′,北纬35°18′—36°39′之间。林区南北长147km,东西最宽67km;总面积4970.2 hm2

3.1.1 气候适宜

子午岭林区北部属陇中北部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和南部属陇中南部北温带半湿润区。年日照时数2250—2311h,太阳辐射量123—132cal/cm2;年平均气温7.4—8.5℃;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7.7℃;年无霜期110—150d,年累计积温3284—3430℃;≥10℃的持续日数155—160d,积温2670℃;≥15℃的持续日数仅100d左右,积温1905—2150℃。年平均降水量500—620mm之间,其季节分配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气候在整体上比较温凉湿润。

3.1.2 水源充足

区内以子午岭为分水岭,在甘肃境内的子午岭海拔1100—1756m,相对高差200—400m,坡度一般在15°—35°之间,境内有葫芦河、四郞河等十多个河流,分别注入洛河与泾河水系。本区所产水质甘纯,为川区人畜饮用和农林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

3.1.3 植被丰富

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次生林,是黄土高原上森林植被保护较好,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有油松林、侧柏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小叶杨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构成林分的优势树种主要有温带针叶树种油松、侧柏,落叶阔叶树种辽东栎、山杨、白桦、小叶杨、杜梨等,且与多种杂木混交。落叶阔叶灌木有狼牙刺、虎榛子、沙棘、文冠果、四季青、黄蔷薇、山桃、灰子、胡枝子、胡颓子、杭子稍、连翘、河柳等,草本植物有大油芒、香蒲、茵陈蒿、艾蒿、冰草、本氏卫矛、白草、铁杆蒿、黄菅草、芦苇、马牙草等。

3.1.4 土质良好

林区土壤依成土母质和发育条件主要可分为黄绵土,灰褐土等。梁峁和山坡中上部,黄绵土是由新黄土母质发育而成,在森林植被的作用下发育成灰褐土。在侵蚀严重的沟谷,午城黄土母质露头,发育起来的土壤主要是红土,塬面、川台,经长期耕种熟化,广泛分布着由马兰黄土母质发育的黑垆土。林地土壤多为灰褐土类,亦称褐色森林土,由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和母质组成,PH值在7.8—8.4之间,土壤中富含钾、高氮、极缺磷。据测定氮的含量为70—140ppm,磷的含量为1.55—7ppm。土壤质地良好,适宜林木生长发育。

3.2 土地资源充裕

子午岭总经营面积4970.2hm2现有宜林地面积大,且权属清晰,具有所在地县政府核发的林权证书,并相对集中连片,适宜各种林木生长,短期内不能纳入国家造林计划,为营造碳汇林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3.3 技术力量雄厚

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多在基层林场从事林业生产和技术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为营造碳汇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4 社会劳力充足

营造碳汇林有充足的社会劳力,并且为富裕人员创造了就业门路,增加了收入。

3.5 资金有所保障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绿色碳汇基金,由社会和企业捐资共建碳汇林。

4 营造碳汇林的效益评价

4.1 生态效益

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整体上提高了林分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对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营造碳汇林后,扩大了林地面积,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改善了局部气候环境,减少了灾害性损失,消减了气候变暖趋势,使生态环境状况向良性方面发展。

4.2 经济效益

按树木每生长1m3约吸收二氧化碳1.83t,营造666.7 hm2碳汇林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万t,20年共固定二氧化碳100万t。

4.3 社会效益

营造碳汇林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了社会对林业的投资范围。通过碳汇造林,提高我省林业投资在吸纳社会投资中的比例,此项投资,更加显现了林业在环保中的重要地位,这将为林业的大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金保障。

(2)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从施工建设到生产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施工建设的劳动力将主要从当地农村和林业职工家属中解决,这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和现有林业生产富余人员,增加当地农村群众收入,摆脱林业职工经济危困,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3)将有利于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这对本区及周边地区科技兴林、科技强林的意识有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怒云 编著.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麻仕栋,男,1976年7月30日出生,2000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高级工程师,主要科技成果为《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容器育苗与造林技术示范与推广》、《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ABT、GGR生根粉系列研究推广》、《文冠果繁育技术》、《沙棘种子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主要研究森林经营与管理,通讯地址:庆阳市合水县乐蟠西路3号合水林业总场,邮编:745400,电话:13884129171,电子邮箱:mashidong.2008@163.com

作者简介
head
作者: 麻仕栋2
文章分类
手机文集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